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近二十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取得的重大技术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础研究的突破。正是由于抓住了技术变革的机遇,煤炭行业依靠创新驱动,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煤炭行业全体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基础研究格局加快形成,我国在煤矿地质保障、煤矿高效建设与开采技术装备、煤矿安全与灾害防控、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与煤基清洁能源转化、煤与新能源多能协同等重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地质精细化勘探、矿井高效建设、大采高综采、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等煤炭开发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大型煤机装备制造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在煤电机组与燃煤工业锅炉超低排放、煤气化、煤制油、煤制化学品等煤炭利用领域取得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形成世界上最齐全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体系。
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煤炭行业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著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存在投入不足、原创性成果不多、领军人才缺乏等问题。我国煤炭行业当下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上还是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很多原理没有搞明白。强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是实现我国煤炭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其水平和实力影响着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转型。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煤炭行业必须进一步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围绕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发和高效、清洁、低碳利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自主攻关,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研基础平台,实施一批长周期、探索性、自主选题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以基础研究驱动应用技术研发和重大装备研制,加速推进煤炭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真正实现煤炭的安全、绿色、智能开发和高效、清洁、低碳利用,就要充分发挥高水平人才培养在加强基础研究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作为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完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强化“煤炭 ”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推动矿业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强化煤炭行业基础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培养,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口前移,提高人才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引导科技型企业积极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加快形成企业主导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政策支持力度。重视基础研究青年人才的培养,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予稳定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根据基础研究的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引领他们聚焦行业最本质、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向难而行、迎难而上,力争取得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基础研究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攻坚战”,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坚,很多重大发现和重大技术创新都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结果。我国煤炭行业未来要实现“绿色、高效、智能、清洁、低碳”的目标,传统矿业工程学科必须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技深度融合,实现煤炭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与生态环保、碳减排、新材料等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煤炭产业的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加强煤炭与新能源耦合的基础前沿研究,提升煤炭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当前,世界能源处于大变局时代,基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禀赋特征及“双碳”目标的要求,能源行业正孕育革命性变革,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炭仍是我国主体能源,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仍将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煤炭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事关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能源安全,我们必须答好煤炭基础研究这道题。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煤炭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九游会登陆的版权声明:凡本网站转载和使用的其它平台、其他媒体的各类新闻、图文素材、字体、排版样式等内容,其转载和使用目的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部分内容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九游会登陆的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九游会登陆删除。